三牛娱乐新闻

青少年科技创新十篇

Writer: admin Time:2024-03-04 Browse:181

  中国在进步,科技更新速度非常的快,大力提倡国民综合素质,这离不开社会科技的发展。想要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就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提高国民的素质是很有必要的,民族的素质离不开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教育,青少年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国家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创新也要从青少年培养开始,培养孩子们的开阔思想和创新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对青少年良好的教育和创新决定着国家的命运,科技馆作为为大家服务的一个平台起到了不可取代的社会意义。

  青少年肩负着国家未来建设的重任,我国目前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教育。在一些大城市科技创新教育模式已经很健全,在教育设施方面和教育内容方面随着国家对青少年的重视都已经逐步完善,这些对国家和国民有利的因素吸引了很多青少年参加到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中来,很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想教育并且提高了青少年自身的科技素质,这些对青少年来讲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现实意义,比如,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就有全国性的科技竞赛。青少年培养对科技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思维能力的掌握对自己来说是一项很好的事情,而且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中国在发展科技馆事业上已经有很多年的历程了,最近的几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青少年科技馆也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青少年创新教育的科技馆开始走向全面发展的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科技馆对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非常的重要,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这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唯一途径。青少年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法宝就是教育和经济,青少年要想成为前辈的接班人,从小就要培养出探索、创新的能力。青少年正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最好阶段,需要对科学知识的掌握,青少年科技馆满足了青少年的这一愿望,科技馆可以让青少年在学习创新教育的阶段起到引导和增长知识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认识到科技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社会形成了一个大经济体,传统的思想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的步伐,在青少年从小的学习中引导他们学习创新教育,引导他们参加科技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科技馆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青少年的个性和兴趣,利用科普活动在青少年中普及和传播科普知识和科学创新精神。还可以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弥补了黑板教育模式的不足,让青少年在教室外可以学到教室内学不到的知识,激发出他们对科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我国得以发展靠的是科技,一个国家想要科技兴国,就要从青少年开始抓起,科技馆是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部分,在青少年创新教育中,实施科学发展,让科技在实践发挥作用,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的创新人才,为国家的创新技术带来更大的突破做贡献。

  科学创新就是求知答案的过程,是求知欲的动力。要培养青少年问为什么的习惯,我国教育喜欢让学生回答一些有唯一明确答案的问题,对于那些发散思维的问题很少。科技馆通过灵活的方式,让学生做出一些根据他们内心真实想法的题目,这样可以更好启发学生散发自己的思维,培养创新的能力。科技馆更好的在启发教育方面帮助孩子,科技馆在启发教育上为青少年做出了很做的努力和贡献。

  科技馆在开展的一些科普活动中,有青少年科技竞赛,它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这样可以更好的培养孩子对科技创新的主动性,通过一些实验参加实践活动丰富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模式。通过比赛的方式,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在这个竞争的环境中做到了对科学知识实践普及的效果,让他们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具有竞争的意识。

  科技馆培养了很多教育科技人才,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是一件很大的教育工程,它是帮助青少年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的环境条件。科技馆是否能不断的培养创造型的人才,这关系到科技馆能否继续下去的因素,直接关系到科技馆的前途。利用可行的有限资源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具有创新能力,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

  科技馆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科技馆以学习对象为中心,对学习者建立了责任和义务,学习中主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意识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来强化教育恩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强了学生的团结意识。科技馆教育除了科技知识教育以外,还有专题的科普讲座,有人文关怀主体,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自己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青少年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有一个很好的素养。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国的教育成败与否不能只凭借考试成绩的多少,要看孩子在生活中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在以学习为主的同时还要发挥主动的符合每个孩子身心健康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作用。科技馆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之间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对青少年开展各式的科普活动,还要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科技馆就是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的最好的选择。

  [1] 吴俊锋.试析科技创新教育对青少年的重要影响[J].大观周刊,2013(14):376.

  第二条自治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县长奖是由县人民政府设立的全县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最高荣誉奖。

  第四条自治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县长奖每年度评选表彰一次,每届表彰人数不超过5人,提名人选均不超过10人;每届提名奖获奖人数不超过5人。

  第五条县人民政府对获奖者进行表彰,分别授予县长亲笔签名的荣誉证书和奖金。同时,对获奖者在三年内小学升重点初中、初中升高中时可享受加分待遇。

  第六条自治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县长奖评选对象为全县中小学校(包括职业学校)在校学生。

  (一)热爱中国,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远大理想;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身心健康,学习成绩优异。

  1.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国家9部委主办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及以上;

  3.在Intel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欧盟青少年科学竞赛、国际青少年科学家论坛、迈向未来——国际青少年科学大会、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等国际科学竞赛中获奖;

  5.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或重庆市主办的其他青少年科技竞赛中获一、二等奖;

  培育奖表彰对象为全县中小学校(包括职业学校),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每届获奖学校不超过3个,分别授予县长亲笔签名的荣誉证书和奖金。

  园丁奖表彰对象为全县中小学校(包括职业学校)科技辅导教师,每年评选表彰一次,每届获奖教师不超过5名,分别授予县长亲笔签名的荣誉证书和奖金。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科技教育工作,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将青少年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本单位的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单位整体工作之中。

  第十条自治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县长奖奖励委员会(简称奖励委员会)负责领导和统筹协调评选表彰活动。

  奖励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县人民政府县长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分管财政、教育、科技工作的副县长担任。奖励委员会成员由县政府办、县科协、县教委、县财政局、县科委、团县委、县环保局等单位负责人组成。

  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县科协,由县科协主席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评选活动的日常组织协调工作。

  第十一条自治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县长奖评审委员会在奖励委员会领导下,负责评选和推荐工作。评审委员会组成人员由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提出,报奖励委员会审定。

  第十二条自治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县长奖的评选推荐,由各单位组织进行,自下而上,条块结合。

  第十三条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对推荐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对符合推荐程序和条件的推荐人选确定为候选人。评审委员会从候选人中推选提名人选,报奖励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意后,在县级主要媒体公示。

  第十四条提名公示结束后,评审委员会采取无记名投票形式,对提名人选进行评审,按评委投票得票数的高低顺序,提出获奖建议人选。奖励委员会对获奖建议人选进行审定,确定本年度的获奖者名单。

  第十五条自治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培育奖和园丁奖的评选推荐,由学校所在地科协会同教育、科技、团委等部门组织推荐;县直属中小学、职业学校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推荐。

  第条自治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培育奖和园丁奖的评选,经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初步审查、评审委员会评审推荐和社会公示后,由奖励委员会审定,确定获奖名单。

  第条自治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县长奖的奖励经费和评选工作经费,每年由县财政专项预算。

  第十八条自治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县长奖的评选工作接受监察部门的监督和社会监督。

  第十九条获奖者如有严重违纪违法或触犯刑律的行为,由奖励委员会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取消其称号,收回证书、奖金,并在县内主要媒体通报。

  对在评选过程中发现候选人有弄虚作假行为、违纪违法行为的或正在接受行政执法、司法机关调查的,经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报奖励委员会同意,可立即终止其参评资格。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学校研究决定举办2016年科技节暨科技创新大赛,并选报优秀作品参加市第31届泰安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小制作、小发明:作品内容不限,要求是学生个人运用有关的科学理论知识制作出的新颖独特、具有实用意义的实物作品。

  2、创意设计:指因原材料、工艺等限制未能做出实物的发明创造,但根据科学原理和发明创造方法完成的创新设计。要写出设计的目的、原理(科学依据)、创新之处。

  3、科学论文:指中小学生源于科技活动撰写的科学成果论文。如: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考察报告、观察(观测)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

  4、科技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与科普意义。

  二、活动规则:本次竞赛是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选拔赛,具体竞赛办法见《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规则》(2010年12月修订稿),登录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查阅。

  2、查新报告:科技创新竞赛项目应提供查新报告,其中技术发明要提供专利查新报告。查新报告的格式会在申报表中体现。选手必须自行对类似论文或项目进行检索,或请专业部门进行查新。

  3、研究论文及附件资料:除填写申报书外,还应提交完/,!/整的研究论文,如果需要提交附件资料,复印件即可。

  4、原始研究记录或实验数据:申报者须提供完整的项目原始研究记录或实验数据。

  5、参加市比赛采取现场评审,由专家评审、学生答辩、社会公众观摩三部分组成,为方便现场评比,须将参赛项目内容以展板形式喷绘,展板规格为120cm×90cm,展示内容不得出现学生姓名、学校名称、指导老师、媒体报道、申请或已获专利、专家评价、以往获奖及其他未经授权的涉嫌侵权知识产权的内容等。以上要求如有不符不予评选。

  青岛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由青岛市科协、市教育局、市文明办、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知识产权局、市体育局、团市委、市妇联、市关工委共同举办的一项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鼓励科技人才涌现,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蓬勃开展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是山东省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基层赛事。创新大赛自1982年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了27届,在全市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举办创新大赛涌现出一大批热爱科技,喜欢动脑,善于创新的青少年;建立了一支热爱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科技辅导员队伍。同时,创新大赛也已经成为全市每年一度动员和吸引广大青少年开展科技活动、展示青少年科技活动成果的重大盛事。

  本届创新大赛主题是“创新·体验·成长”。共收到经11个区市大赛基层组委会和市少年科学院预选推荐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246项、教师科技教育活动方案25个、教师科技创新成果项目25项、优秀科技教师论文55项、科技实践活动成果49项、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115幅。与往年相比,青少年科技发明作品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远超往届,这是今年大赛的一大亮点和突破,充分说明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取得的可喜变化,说明此项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本届大赛注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市广大青少年和教师参与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空前高涨。这从一个侧面充分反映了全市上下对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重视和支持,充分反映了青岛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水平。

  3月2日,创新大赛评审委员会的专家根据《青岛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竞赛规则》,对全部申报的作品和项目进行了“背靠背”的封闭式初评,共确定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136项、科技实践活动成果20项、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92幅。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引起了课堂教学的深刻革命,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引起了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评价手段的深刻变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促进传统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是让学生在全新的信息化学习环境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和动力之源。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心理学家在研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出,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所以教师必需经常地、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精心创设各种创新情境,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创设创新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1.1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性学习,学生可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有效开发其创新潜能的前提。

  1.2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教师间接主导教学,并履行设计、主持、示范和评价等主要职责。利用信息技术可使教育活动更加多样化、趣味化、民主化。学生可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自由发挥,提出各种新观点、新方法、新假设,萌发创造动机与兴趣。

  1.3现代信息技术可使教学信息呈现多媒体化。图、文、声、像、动画等技术功能可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有利于开发大脑,使思维过程更灵敏、连贯、流畅。

  1.4教学信息组织的超文本形式符合现代教育的认知结构,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案,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认知路径,使师生得以摆脱陈规旧习,有利于发散思维、启发想象、激发智慧。

  1.5现代信息技术使教育媒体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和宏观限制的特性,使思维可以在广阔的时空范围内纵横驰骋,并在主动探索、自由想象过程中产生新思维和超常构想。

  1.6信息技术具有激发创新热情的特殊吸引力,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各类创造性活动,学生在探究与创作过程中创新思维可以得到发展。信息技术同样能帮助教师发展创新思维,如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科研,可以强化创新意识,养成探索、创新思维的习惯,可使教学情境的设计和教学模式的采用更加富于新意,这些又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通过创设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文化氛围,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切创新因素,积极探索以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可行途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青少年的探索精神和创新人格,养成创造型思维方式和创新学习习惯,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为今后发展成为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掌握科学理论、认识信息技术的创新功能的基础上,学校必须有目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在各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目前学校开展的活动主要有,网上学习(包括科技知识、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等);网上创作(包括多媒体软件创作、科普网站建设、绘画、写作等);信息技术奥赛辅导等。其中,开展多媒体科技创作是难度适宜、广受学生喜爱的活动。这一活动由学生自选题材进行探究,研制多媒体软件。题材大致分三类:一类是课本科技知识题材;一类是课外科普题材;一类是科幻类题材。学生将自己想象和发明的科技或科幻作品制作成为软件。

  3.2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科技活动质量。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科技活动要求比较高,需要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主要有⑴组建一支训练有素、热心于科技活动的辅导员队伍。活动由校领导牵头,辅导老师由接受过理论与技术培训且考核合格的计算机老师或学科骨干教师担任。⑵将活动进行分组、归类,为学生配备合适的辅导员。⑶集体培训、独立探究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首先要参加集体培训,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如制作动画学会简单的编程等,然后开展独立探索、创作。教师主要是启发学生思维,与其共同探讨,提出参考性的建议与方法。⑷组织交流,取长补短,让学生通过交流进一步开拓思维。⑸保证上机操作时间。每周活动课及周末、节假日尽量开放电脑房。⑹将科技创作活动列入学校竞赛系列,以便统一管理和得到应有的重视。⑺辅导员实行定期考核与评估,奖励成绩突出者。

  3.3让创新的火花结出硕果。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创新功能开展科技创作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广大同学怀着极大的热情在科技知识的海洋中寻觅,到实践中取证利用信息技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软件作品。实践证明,利用信息技术的创新功能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作活动,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使人类的创新空间不断扩展,科技活动将不断呈现出新的形式与内容。这就要求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不断转变观念,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接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技术人才。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已经为科技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应该更加积极努力地培养青少年的科技意识,我们不仅要培养大批的科技精英,更重要的是培养绝大多数人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思想,这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特别关注和不断探索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探寻出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它,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1]张远鸿: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评价方法问题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3)

  [2]伏锡良:培养创新素质从科技教育做起[J].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8(4)

  [3]胡晓蓓:科技馆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J].科技信息,2008(27)

  [4]杨丽敏;;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A];探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C;2011年

  笔者在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过程中,关注他们创新兴趣的引导和培养,经常性地利用其“探究”、“好胜”、“好动”这些与生俱来的天性,设计一些适合中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特点的问题或活动,提供一些诱发兴趣的素材,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探究,在探索中去寻奇争胜。

  当中小学生的探究结果或设计的方案、制作的模型等与别人不一样,或者与原先人们的认识不一样时,这样的个性化活动就能满足他们的探究愿望和创新心理,提高了中小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科技创新兴趣,也就会自然而然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提升。

  随着本世纪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逐步推进,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导向。早在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就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其实,兴趣是学生所有学习活动的原动力,兴趣更是科技“创新”、“创造”活动的重要推动力。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兴趣来激发,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更需要依托兴趣来维系。因此,要培养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要着重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兴趣。下面结合笔者的相关实践,介绍培养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兴趣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最初的兴趣产生于欲望,学生对某一事物想探个究竟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为此,教师(或科技辅导员)要在日常科学教学、科技活动等过程中恰如其分的出示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难易程度应该与学生年龄、知识层次等相适合,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去思考,唤起他们的认知矛盾,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在问题的刺激和带动下,学生因兴趣而学,因兴趣而思维,进而会提出新的质疑,并用自己独创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创新思维。

  例如:笔者在教学四年级劳动技术课“插花”这节课时,同学们知道了“用电烙铁灼烫鲜花枝条截口来减少植物体内的水分流失、在养花的水里放少许盐来增加植物所需的矿物质、在养花的水里倒几滴醋可以起到杀菌作用”等方法来延长鲜花保鲜时间后,向同学提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使鲜花保鲜时间再长一些?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布置课后让同学们回到家里做“延长鲜花保鲜时间”的对比实验,要求他们从身边(家里)寻找一些微量元素分别加入到养花的水里,观察哪种微量元素能最有效延长鲜花的保鲜时间。由于学生都具有探究未知世界的愿望、心理及兴趣,他们对上述对比实验做得非常认真。经过半个多月的实验,同学们得到了“延长鲜花保鲜时间”的最有效方法:①养花不能加醋,加醋后的鲜花保鲜时间最短;②加盐、加酒、加味精、加维生素C等都无明显“延长鲜花保鲜时间”;③只有加入糖,鲜花保鲜时间最长达18天。

  知道了加糖能有效延长鲜花的保鲜时间后,笔者又提出“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糖――红糖、白糖、黄糖、蔗糖、冰糖、果糖、多糖、葡萄糖等,哪种糖更能有效延长鲜花保鲜时间?”这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许多学生回到家后马上进行实验准备,有的跟父母一起寻找各种各样的糖,有的到鲜花店挑选合适的鲜花。又经过了近一个月的实验,当实验结果――加葡萄糖能使鲜花保鲜时间长达22天――得出时,再一次满足了同学们的探究愿望和创新心理,也进一步提高了同学们的实验探究兴趣和科技创新兴趣。

  中小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如果他们在探究学习、实践活动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科学探究、研究性学习或科学实践活动失去信心,这时教师应该创造合适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喜悦,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笔者在教学“人人都有创造力”一课后,学生们对创造产生了初步兴趣,都想试一试自己是否也能发明?都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创新设计是否正确?是否妥当?这时笔者尽量满足学生们的“好胜心”,对他们的创意设计进行肯定式的“点评”。如金秋霞同学在课堂上提出“回形针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弄破纸”的现象,设计了一种“带小珠珠的新型回形针”。笔者肯定了她的创新设计后,不仅提高了她的创新兴趣,而且把全班同学的创新兴趣都给带动起来了。因为同学们都认为“这么简单的设计也叫发明?那搞发明创造不是太简单吗!”其实,笔者要的就是这种激发、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氛围。在肯定式点评的鼓励下,全班同学到下课时已有几十种创新设想、发明设计,像“不会撕破纸的新型回形针”就有三四种创意设计。实践表明,学生的创新兴趣得到了培养,创新能力自然也就会得到提高。

  科技制作一直以来是中小学生科技教育活动中的重头戏,学生通过科技制作来提高动手、动脑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然而,近一段时间中小学生科技制作好像进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用于科技制作的材料标准化和商业化实在太重。几年前,学生参与科技模型制作,只要拿着套件并按照说明进行组装即可完成任务。而这两年,学生科技模型已经完全由生产厂家组装好,学生只要装上电池或拿起遥控器进行操作即可。这样的科技制作哪里还有创新可说?只有让中小学生自己挑选科技制作的材料,设计并进行创造性地加工制作,才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上海世博会倒计时200天时,笔者设计了一项科技制作创新活动:用我们的双手来展现“科技世博”、“创新世博”、“魅力世博”――利用各种废旧材料搭建上海世博会场馆。由于没有提供现成的科技制作材料,要完成作品完全依靠学生的创造性设计和创造性的制作。当然,面对这样一项任务,对没有创新兴趣的人来说,要完成它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而对于一所经常性地开展创新活动的学校来说,肯定有许多学生会进入到创新实践中去体验,去展示。一个多月后,奉贤区华亭学校的同学们把各自的创新成果呈现给学校时,震惊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及媒体记者。因为同学们的创新设计及创造性的劳动在创新兴趣的激励下,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结果:用不同材料制作了上百件世博中国国家馆模型,用各种材料制作了几十个外国国家馆模型,就连见多识广的媒体记者都说华亭学校的学生创新能力令人难以想象。

  其实,在利用科技制作培养学生创新兴趣的实践中,笔者和同事们经常会借助某一方式或方法,比如世博场馆制作,采用逐步推进方法持续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像本次华亭学校所开展的世博场馆创意制作就是采用逐步推进法。先让同学们尝试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世博中国国家馆,结果学生们用到了纸(普通纸、卡纸、铜版纸、瓦楞纸等)、塑料(吸管、泡沫塑料、有机玻璃等)、木材(一次性筷子、小木条、整块红木等)以及金属等几十种材质。使用材料的创新使学校实施科技制作又赋予新的功能,学生利用废旧材料搭建出来的科技模型,由于其本身存在着美感,又会大大激发学生新一轮的创新兴趣和欲望。像本次华亭学校所开展的上海世博会场馆科技制作,就是先做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再做外国国家馆,使激发创新兴趣的科技制作活动持续、深入推进,让学生有效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中小学生的创新兴趣是激发、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兴趣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动力。学生学习文化知识需要兴趣来维系,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过程更需要兴趣来维系。只有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知识积累才有质的变化;只有保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有所提高。“探究”、“好胜”、“好动”都是中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是一切思维活动的源泉,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动力。因为人类具备了“探究”、“好胜”、“好动”这些心理特征,人才会产生创新的愿望。中小学生时代一旦建立起良好的创新思维,初步具备了创新能力,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他们在社会上的优势就会呈现出来。

  科技精英成长规律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美国科学社会学家曾对1901~1972年美国9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过详细研究,提出其成长的一般规律。中国学者也对1955~2001年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成长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教育占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今天,对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探索尤显重要。

  对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探索,要结合国际教育前沿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进行,该理论认为人有:“语言”、“逻辑、”“空间”、“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内省”和“自然探索”智能。

  本文从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着手,对其成长规律进行了多层面的理论初步探索。

  本文所说的“内部原因”包括“青少年自身生理成长过程中的创造力”、“青少年创新人才思维习惯变动的心理标识”和“青少年创新人才学习方面的规律”。

  从实践结果来看,许多青少年创新人才的确是在相关的科技项目方面有着自己先天的智能分布带来的优势。从青少年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内因方面来说,这种智能的优势,加速了他们在身心成长过程中,从共性的成长特点中“脱俗”成长,在良师的引导下,进而促成了他们的个体成长优于他人的成长。

  这一时期的创造力表现出五个特征:一是以惊讶和好问的态度对待世界,拥有得天独厚的体验能力,自发发展的兴趣十分广泛;二是在婴儿期到前学龄期的儿童都把他的周围环境当作新的东西来体验和发现,不受经验习惯等现成因素的影响;三是学龄前儿童遇事欠考虑,通常比上学的儿童更容易结合成整体,更加团结;四是大约在童年期结束时,批评的态度尚未形成或中是刚刚有所萌发。这时的儿童专注于世界,把世界与自己视为一体。五是儿童的创造思维还未受复合思维的影响。

  在小学时期,儿童的创造行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这个发展阶段是一个很少促进儿童创造力,甚至还起阻碍作用的阶段。

  青年时代是实现创造和发展创造力的阶段。青年特别关心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然后才是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和内容。这一阶段的青年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自我发现的初期阶段;二是自我发现;三是自我危机和创造力缺失。

  以上“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的这些“青少年自身生理成长的创造力”的规律,在我们身边的创新人才、已经取得科技方面一定成绩的青少年身上也不难看出。他们不仅拥有这些普通共性特征,更拥有能够在良师的引导下,保护自己的原创造力的特点,从而使他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不至于随着个体的成长而泯失这些先天的共性以及他们自身的优势智能。

  我们从现在的青少年创新人才身上,能够总结出他们“思维习惯”变动的心理标识规律:

  具备普通青少年自身“思维习惯”变动的心理标识。其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排优势地位,其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第一,能通过假设进行思维;第二,思维更具有预计性,能先列出打算,计划方案和策略,准备采取一定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第三,思维形式化,其思维成分中逐步地由具体运行长时期思维占优势,发展到由形式运算思维占优势;第四,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明显化。开始学会反省自己,使思路更加清晰、判断更加正确;第五,思维能跳出旧框框。他们在思维过程中开始追求新颖的、独特的因素,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性,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研发经验的直接支持。

  青少年创新人才在具备共性的“思维习惯”变动心理标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自己的先天优势智能,在良师的引导下,在思维上优化与普通青少年具有共性的“思维习惯”,能够用理论作指导,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进而在创新方面更加优于同龄人。他们能较好地把握住自己在青少年时期的两次思维能力发展的高潮(一次是在14岁,正值初中阶段;一次是在17岁,正值高中阶段);并在这两个阶段培养成与自己终身相随的积极的“思维”。

  这些创新人才,他们在对于他们生活来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的学习活动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他们能够让自身的学习、探索,与自身的身心发展较好地融合起来;能在良师的研究性创新理念的指导下,谨慎客观地去除在学习活动中的机械呆板的现象,被动式、教条式的学习方法,发挥自身的优势资源;能够主动学习,在学习上“有目的”、“有选择”“能勤于思考”“有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的能力”……从而使自己的学习效果优于他人。

  外部因素对青少年创新人才的成长也有着与内部因素相同的作用,总结、分析现有的这些青少年创新人才,不难看出他们的外部原因规律。

  “名将难寻,名师难求”。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关键的一环,对于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少年而言,一个好的老师胜过十年苦学,再好的资质,再好的先天优势智能,也要有良师的指引,可以说是更需要良师、名师的引导,才不会使优势资源白白流失而扼腕。每一个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背后,都有一个知识渊博、学识深厚、学术技能优秀、教育理念处于前沿的指导教师。

  “创新指向”,就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打破常规,采取一些新的方法或手段,以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感到有收获,同时还逐渐地增强着自己对学习的自信。这对于这些创新型青少年人才的成长影响极为深远。从现实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每一个创新型青少年人才,他的导师都是具有非常强的“创新指向”意识的。他们很清楚地认识到:要实现创新,尤其是引导有着科技智能的人才实现创新,实现并发挥以及拓展他潜能,就必须在指导活动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学习的有效性取向”,就是老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他们在一定时间内,以灵活多样的方法学习规定的知识,并科学、有效地内化和掌握它。教师能够建构和谐师生关系,培养观察及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究情感策略。

  “学习的智慧性取向”与“有效性取向”是紧密相关的,学习中充满智慧,一定能提高效率。有这种意识的老师,他们喜欢学生勤于思考,对问题有独到见解,并能从学习中寻找规律。他们能强调鼓励和启发的极重要性,能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强烈、敏感的问题意识……这些对于青少年创新人才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的快乐性取向”,是研究性创新理念对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种价值性追求和过程性期待。好的教师,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生动起来,快乐起来,主动起来,最终变成终身学习者。教育的价值是受教育者能够多问几个“为什么”,能够独立地找到答案,能够有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学生的死记硬背,这就是青少年创新人才“师从名师”所获得的最为宝贵的教导。

  家庭作为社会的单元,是青少年启蒙的“处女地”,良好的家庭氛围,优秀的家庭学习习惯、学习性思维,都对青少年有“潜移默化”的不容忽视的巨大影响。一个学习型家庭,一个缜密思维的家庭,能够更加重视和理解青少年身心的全面、科学地发展;能够尽可能提供社会交往和教育的联合优势。

  有了“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的共同作用,就使得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身优势资源与外部优势资源的自然整合,这就如做“加法”,这些优势资源不断叠加在一起,不断整合,不断更新,进一步促进了这些创新型青少年人才的成长、成熟……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教育为开发人力资源,服务于社会的主要任务。

  相信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在不断的教育理论探索和教育实践的总结中,能够在本职岗位上,为教育献上自己的身心,竭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1]白春礼.杰出科技人才的成长历程――中国科学院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1.

  [2][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

  有些学生觉得“发明”是科学家的事,太难;“制作”是大人的事,小孩子做不了;写“论文”是研究人员的事,与己无关,甚至有些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论文”是什么意思。

  “小发明”就是发现学习、生活中不方便、不合理、有弊端之处,加以改进,经过改进后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方便,减少了弊端。生活中有弊端、不方便之处有很多,只要“有心”就能改进,就是“小发明”。

  “小制作”是科技创新大赛为促进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而设立的,要求“小制作”作品有一定的科技含量,这就是学生畏难之处。“科技”一词就让一些学生懵了。“小制作”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科学、技术制作一些小作品。在小学的科学、社会实践等课程和中学的物理、化学等课程中都会学到科学知识,也能掌握好多技能。把已经学到的知识,利用掌握的技能做一些小作品并不是难事。

  写“小论文”就是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发现的事,尤其是大家有些模糊认识的事,弄清楚来龙去脉,把弄清楚事情原委的证据、过程写下来,就是“小论文”,就像写作文一样。有些人不会写作文,没思路,没内容,但一定会写好“小论文”,因为写“小论文”是把自己研究清楚的事记录下来,而记录谁都会做。

  明白了“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是怎么一回事,学生就会觉得“这些事我也能完成”。

  “有心”是口语中常用的词,用在这里就很合适。正像小学科学教学理念强调的,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是平时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让学生觉得“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自己一定能完成。

  无论是“小发明”还是“小论文”的完成,都要求学生“有心”。“有心”观察生活,“有心”发现事物间的关系,“有心”深入了解事物,“有心”去改善自己的生活。

  1、养成爱观察习惯。“视而不见”就是没有观察的好习惯。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加以引导,使孩子们对观察到的事物有反应。个别孩子好奇心差一点,只要长期引导,也能培养出很好的观察习惯。

  在孩子身边的人多与孩子提出这样的对话,“花开了哦,太香了!”“那个云朵好像一个人,漂亮不?”“什么声?这么刺耳。”“这人的衣服和你的一样。”……一定会增强孩子们的好奇心,一定能培养出孩子观察的好习惯。

  2、培养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幼儿教育,小学科学课等教学里有这方面的内容。)学会充分利用感官,有顺序,多角度地观察。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思考观察到现象出现的原因,从而引发进一步观察。让学生做到观察时细心,有耐心,有恒心。

  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才能发现事物间的联系,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提出质疑,才能去探究,才能去解决问题。

  3、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是完成“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的根本,创新精神是完成作品的灵魂。发现问题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求异心理是创新思维的原动力,敢于实践是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

  在一次科学课“探索人体奥秘”的系列探索活动中,学生认真地研究指纹,一名学生发现同桌和他的指纹不同,其同桌解释:“你是你妈生的,我是我妈生的,所以指纹不同。”另一学生介入,说:“同一妈生的指纹就相同吗?”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也正是学生构建知识的绝好时机,也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如果这时教师直接点出知识点,无疑剥夺了学生探究自由,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学生通过对亲兄弟姐妹,双胞胎等人指纹的对比,得出结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指纹是相同的。学生得到探究的成功体验。整个探究过程就是对学生创新精神最好的培养过程。

  说到培养创新精神,就要强调不要扼杀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很多家长总是强行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不注意培养孩子兴趣,剥夺孩子玩的权力。其实会玩的孩子才最有创造力。玩出花样来是他们有创新精神的表现。“按部就班”“正统”“循规蹈矩”是创新精神的杀手。只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事的方法、思维的习惯、……诸多方面,家长们不要强求孩子,只要加以引导,孩子们会成才的,这也是给孩子创造的空间和机会,培养创造意识。

  对于多数孩子来讲,发现问题很容易,而要解决问题是难点。如何解决问题,就要看孩子们的探究能力了。

  解决问题的探究方法和步骤:1、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猜想和假设。猜想和假设在整个探究活动中起引导作用,为收集、分析、处理和解释信息提供大致框架。2、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根据猜想与假设,制定收集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以保证探究过程的科学性和探究结果的可靠性。3、进行实际操作与收集证据。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按计划与设计方案,收集证据,实际操作。4、分析,验证。对收集的信息、数据进行描绘、比较,分析实践结果和假设的差异,加以改进。

  本届大赛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知识产权局、西城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北京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西城区科学技术协会、西城区教育委员会、西城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育才学校承办。大赛决赛阶段包含七个重点环节:开幕式、技能测试、封闭答辩与评审、公开展示与交流、中外师生论坛和联欢晚会、市长奖十年回顾和颁奖典礼暨闭幕式。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周立军介绍,参加第32届安捷伦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初赛活动的学生达30余万余人,经学校推荐、区县评审,共有1642项优秀学生竞赛作品参加市级初评,199个项目进入终评答辩,10项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30幅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入选参加本届创新大赛终评展示活动,各区县均有项目进入市级决赛。本届大赛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来自10个国家的13个代表团,共68名外宾全程参与大赛。大赛期间竞赛类项目将按13个学科进行公开展示和答辩,由学科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分为5个评审组,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参评项目进行分类评审,现场评出各类奖项。

  本届大赛确定以“体验科学、创新成长”为主题,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市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实施思想道德引领战略和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着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科学文化氛围,通过大赛,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道德,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平台,为“储备优秀科技创新型人才,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做出贡献。

  经过30余年的发展,大赛影响力和知名度逐步提升,深受首都青少年喜爱,成为北京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一项品牌活动。本届大赛在原有基础上扩大比赛规模,以8.99万人北京青少年为基数,学生参赛项目名额增多,与去年比较,初赛项目由1532项增加为1642项,决赛项目由167项增加为199项。

  本届大赛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热情关注。郭金龙市长出席开幕式,并颁发市长奖。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继续冠名赞助;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西觅亚公司等19家大学、科普场馆和公司设立专项奖。市知识产权局将在现场设立展台,为青少年提供知识产权知识方面的咨询服务。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从来都是孩子们的舞台,本届大赛回归本质、以人为本,凸显学生,展示青少年风采。青少年学生全面参与到决赛各项环节当中:“我的地盘我做主”,联欢晚会由学生主持;中外师生论坛相互切磋;“校园小记者”现场采访。

  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以下简称“市长奖”)自2003年首次设立以来,一直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每年评选出5名获奖者。2008年起,增设“市长奖”提名奖,每年也评选出5名获奖者。至今北京市已评选出45名“市长奖”获得者和20名“市长奖”提名奖获得者。

  2012年是“市长奖”设立十周年。通过由院士、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的审议,第十届“市长奖”、“市长奖”提名奖获奖名单已

  十载春秋育英才,通过“市长奖”评选活动,贯彻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方针,激励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让全社会重视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继往开来续华章,作为一项层次高、覆盖广、影响大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经跨越30余寒暑,通过“3个1工程”――“1份总结报告、1本文集、1部视频”对大赛30余年历程进行总结梳理。在此基础上,北京市科协还将与教科院合作,专题进行中外学生创新能力比较的研究。审视过去、把握现在、开拓未来,各单位共同筹划力争把大赛办成“科技创新的舞台、快乐成长的庆典、文化精神的盛宴”。

  本届大赛增加技能测试环节。现场出题,当场组装并测试,通过这一方式考察选手的动手能力和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测试成绩在奖项综合评定时占一定权重。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创造力开发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对于创造力能否培养的问题还存在着广泛的质疑。有学者认为:“人类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的稀缺是基因注定的,不可更改的,至少在基因工程启动之前的历史中是这样的我们知道怎样摧毁创造力,特别是根据中国的经验;我们不知道怎样判断和促进创新潜力,即使囊括全世界的经验。”中小学生不能侈谈创新,这种观点在中小学教师中具有广泛的市场,在他们看来,创新成为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不必要的负担。教育观念上的种种迷惘必然会最终反映到人才培养质量上来。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但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在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教育结果,与基础教育领域长期盛行的神秘主义创造观有关系,也与创造力科普工作不到位有关系,导致了对青少年创造力开发必要性、可行性的质疑。事实上,包括创造力在内的人的素质发展是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特征,即使会在某个特定的节点表现出明显的飞跃性特征,但也必定离不开一个量的积累。一个人的创造力不会在某个特定的人生节点突然出现,它需要一个累积的过程。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有学者研究发现:青少年是个体科学创造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表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但在14岁时要下降,在17岁时趋于定型。还有学者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创造力整体呈阶段性发展,在同一阶段内其发展呈连续性。青少年创造力从小学四年级起呈上升发展趋势,六年级到初一时水平明显提升,到初三时达到最高峰,进入高中后,其水平有所下降并呈稳定状态。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就是要帮助青少年有意识地去完成个体创造力的累积过程。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弊端之一是对创造力培养的重视不够。因此,青少年创造力开发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它是培养一大批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工程,更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

  当今社会还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认识误区:人才培养即教育是学校的任务,是教师的职责,其他社会主体的教育责任被严重边缘化。就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来说,普遍认为这是学校的事情,殊不知学校根本没有强大到可以独自承担如此艰巨的责任。我们从来不曾质疑过的“教育”和“学校”本身需要得到理性的检视。丹尼尔科顿姆提出“教育是无用的”这一命题。他说“:如果我们打算全面彻底地思考教育的本质,那么,我们就必须想想教育的无用性如果教育有任何价值可言,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教育是无用的。”这种观点无疑挑战了大多数人的教育常识,但却不乏其真知灼见。同样受到挑战的还有学校,家长们往往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尤其那些所谓“名校”,似乎就给孩子的人生买了一重放心的保险。盖托却提出了“上学真的有用吗”这一质疑,尽管这是针对美国教育和学校而提出的,但是,其独特的视角无疑能够引人深思。根据某研究机构的《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国内约有1.8万学生没有在校接受教育,而选择了“在家上学”。学校具有其自身的功能局限性,它难以独自完成其教育使命,以开发青少年创造力为旨归的科技创新教育需要建立和优化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就是从大教育观出发,建立相关组织、制度与机制,形成以学校为基地,社会各类主体协调配合、共同开发青少年创造力的社会系统。它至少包括以下重要的构成要素:一是学校。学校依然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主阵地。面向青少年创造力开发,学校应当在教师专业素质、课程教学体系、教学设施设备等做出相应调整。二是家庭。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其创造力开发。三是企业。企业应当肩负起社会公民的责任,承担起促进教育发展的社会义务,尽其最大能力为青少年提供参观与实践的机会。四是社区。社区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环境,社区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学校开展青少年创新实践活动。五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职责是建立机制、搭建平台、统筹协调各类社会主体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六是群团组织。如团委、关工委、科协等组织应当多组织校际之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区域范围内形成科技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七是科研院所。科研院所是地方的智库,应该为青少年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能够走进实验室、走近专家学者,亲身体验创新过程。八是科技场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各类展览场馆都是人类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青少年们走进科技场馆,能够从无形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近年来,绵阳市的高校和中小学校,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开展了课程教学、创新实践、创新竞赛、创业实践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是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成绩喜人。在科技博物馆建设、创新中心建设、乡村少年宫建设、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投入,成效显著。在创新教育机构方面,绵阳师范学院成立了专门开展创新教育的创新学院和部级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西南科技大学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部级综合性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绵阳市建有以展示中国核科技发展历程和展示“两弹一星”功勋获奖者及感人故事为主题的绵阳科技博物馆、绵阳市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馆、担当创新策源地和孵化器的绵阳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等等。在创新实践活动方面,由绵阳市科学技术协会、教育体育局等单位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举办一次,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优秀科技辅导员评选、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等;此外,2014年还增设了科技城“小发明家”评选活动。由绵阳市教育体育局根据中小学课程组织开展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大赛、“为生活而设计”创新实践活动成果展、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等活动。绵阳市团市委为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的创新创业热情和活力,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青年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组织开展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当然,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科技创新教育存在多头管理,缺乏必要的协调统合,主要涉及的政府部门有教育体育局、科协、团市委、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单位,中国科技城的科技人才、科研院所、科教场馆等科教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多为业余性质,许多单位缺乏专门的、高水平的指导教师;经费投入需加大,相关政策制度需完善;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的层次较低,制作较粗糙,知识与技术含量偏低。

  绵阳市作为中国科技城,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这方面的工作还大有潜力。根据创造学原理和系统原理等理论,建构科学的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能够极大地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

  中国科技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总体目标:全面提升青少年创造力,倾力打造科技城创新文化。系统、科学的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能够促进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助于绵阳市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工作。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在“软实力”方面还需要提升。通过系统、全面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建设与实施,在全市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提高青少年创造力的同时,带动中小学校、社区、教育机构的创新氛围,同时影响家长和教师,形成更多、更大范围的市民关心、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能够促进绵阳市创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这对中国科技城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是在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需要搭建合理的创新实践平台以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创新实践平台主要包括三类:教育培训平台、实践活动平台、展示提升平台。

  科技创新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对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从现有的教育体系来看,传统的师范教育没有相应的创新教育师资,高水平的创新教育师资是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主要瓶颈之一。一是在教师培训方面,教师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主力军,需要组织开展市级、区县级、校级的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教师不仅要学习创新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而且要掌握如何在校内外有效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二是在学生培训方面,应该在最大范围内开展科技创新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方法的培训,并结合学生兴趣、需求、知识背景等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类型的学生培训。三是在家长培训方面:可在有条件的学校中开展家长培训;可借助“绵州讲坛”等形式,向更广泛的市民进行宣讲、培训。此外,在培训形式方面,可以借助“科技夏令营”“智能机器人培训班”“创造发明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生动有趣的、互动式的、体验式的不同方式,激发创新创造的兴趣,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创新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国内外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往往是各种类型的创新竞赛,通过竞赛来吸引青少年进行学习和实践,并从中启迪创意思路,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目前,创新竞赛包括多种类型,尤其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智能机器人竞赛、青年创新创业竞赛等。一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主要有部级、省级和市级三类层次。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环保总局等联合主办的青少年学生科技竞赛和展示。二是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活动是一项综合多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青少年科技活动,通过计算机编程、工程设计、动手制作与技术构建,结合青少年的日常观察、积累,去寻求自己最完美的解决方案,发展自己的创造力。三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是一项更贴近社会、更为复杂的创新实践活动。目前,国内有多个创新创业竞赛,例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2014年5月,绵阳市启动了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四是各类专题创新竞赛活动,例如:创意设计竞赛、航模比赛、劳技创新作品竞赛、“头脑奥林匹克活动”、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等,都是激发青少年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载体。

  通过教育培训和创新竞赛,将产生较多创新成果。为了营造创新氛围,激励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创新实践,设置不同类型的展示提升平台,不仅促进青少年自身的成长,而且能够较好地营造城市创新文化。首先,设立“市长创新奖”,每年评选2至3名在创新创造或创新竞赛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取得突出成果的青少年,颁发市长创新奖。通过对获奖者的宣传报道,营造创新氛围。其次,设立科技城发明奖,每两年进行一次评奖,对突出的青少年创新发明成果进行奖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科学家”评选活动。此外,还可以利用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在科博会上对绵阳市青少年的优秀创新成果进行展示。在绵阳市的新闻媒体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展示等活动,营造科技城创新文化。

  为了确保中国科技城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力促进绵阳市创新文化的宣传,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中,还需要明确保障措施。

  人是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主体。在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需要确保三类人员。首先,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全市科技创新教育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其次,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专家委员会,聘期国内外科技创新教育领域的专家,由他们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项目评审、指导等工作。最后,各类学校的“种子教师”,从各个学校抽选出骨干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然后回到原单位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培养,扩大科技创新教育的师资队伍。

  青少年在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时,需要一定的实验室、资料室等条件,因此需要必要的条件保障。首先,在绵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设立开放实验室,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其次,遴选科技创新基地,将绵阳科技博物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馆、绵阳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等作为基地面向青少年开放。此外,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的经验,成立“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并借鉴北京市的“翱翔计划”、重庆市的“雏鹰计划”,设立专门的、系统的、科学的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还需要在制度方面跟进,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明确职责、规范经费使用、调动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等方面建章立制,形成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创新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