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加强科技创新(精选5篇)

Writer: admin Time:2023-09-30 Browse:195

  1、以科技创新“10+1”工程为重点,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继续深入实施科技创新“10+1”工程,重点支持我区化工、轴承、紧固件、液压件块状经济的技术创新,建立一批工程技术中心、培育一批专利示范企业、造就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一批信息化示范企业、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兴办科研机构,深入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研发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吸引有实力的外资企业来*设立研发机构,承担我区重大科研项目;建立和完善创新成长型企业的服务体系,大力支持科技人员创办科技企业。加大企业技术开发费用150%抵扣所得税政策执行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强度。

  2、以解决关键共性关键技术为重点,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下半年着重做好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及其科技创业大厦的建设管理和运行工作,着重做好“4+1”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行工作。构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重点推进中科院兰化所精细石油中间体国家实验中心宁波分中心的建设。构建中介服务平台,培育好科技成长型企业。加强集成服务,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中介全程服务,引进和建设一批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成果鉴定、价值评估、产权交易、融资服务、法律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中介服务的机构,为企业技术、信息、培训、咨询、专利等方面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深化“一府二中心四所五校”合作机制,着重在块状经济区域科技合作上下功夫,深化化工区与浙大材化学院、骆驼机电园区与上海交大机电学院、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挪威等北欧国家的中小企业研发孵化合作。下半年9月份将继续举办20*“*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

  4、以培育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大力培养引进创新人才等优质科技资源,激励科技人才创新热情。下半年将开展评选培育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活动。加强中青年拔尖人才和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评选5名创新领军人物和3个创新团队。改革和完善科技成果评审奖励制度,引导以年薪制、股权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分配体系,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5、以形成合力和提高效率为重点,推进政府科技管理创新。一是进一步完善已有的科技政策、突出重点,在科技平台建设、科技服务机构建设、重大科技项目、科技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二是提高财政科技投入职效,一方面要求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真正达到财政科技支出高于财政支出比例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有效引导企业科技研发投入,根据国务院企业研发投入所得税150%抵扣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研究经费补助、所得减免的规定,大力鼓励企业研发投入,鼓励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使政府财政科技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技术转移是指:技术在国家、地区、行业内部或之间以及技术自身系统内输出与输入的活动过程,包括技术成果、信息、能力的转让、移植、引进、交流和推广普及。技术转移是构成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如何运用技术经营手段打通技术转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瓶颈,加速实现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已成为我国科技和经济政策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明确指出:“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2006年8月,在上海召开的“技术转移与技术经营圆桌会议”上,科技部徐冠华部长指出:“我们现在面临的是要建立一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技术转移机制。在这方面我们的任务非常艰巨,相应的机构、政策、法律基本上都是空白点,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现阶段,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一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二是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三是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四是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五是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大学为主体,从技术转移的视角来理解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五个部分就是: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转移,加强科研院所与高校间的技术转移,加强军民之间的技术转移,加强区域之间的技术转移和加强技术转移中介机构自身的建设。

  大学的科技创新链条如何构建是关系大学发展的重大问题。北京科技大学的创新链条由如下几个环节组成:(1)了解国家及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科技需求;(2)搭建自主创新平台;(3)开展科学研究、创造创新成果;(4)加强技术转移、实现成果转化。在“国家科技大会”和“北京市科技大会”精神的指引下,北京科技大学努力提升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并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转变三个工作理念,闯出三条创新路线,盯住三项重大需求”的科技创新框架。

  在“十五”期间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十一五”开局之年在针对国家和企业需求搭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取得跨越式发展,先后承接了国家发改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支持下的“重大工程结构材料服役安全试验装置”,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支持下的“材料科学数据共享网”和“材料自然环境腐蚀试验台网”,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专项支持下的“冶金与新材料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大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必将大大提升我校创新能力,提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为国家输送更多的创新成果。

  在了解科技需求、搭建创新平台、创造创新成果的同时,北京科技大学对技术转移工作也非常重视,并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十五”期间,学校共产生科技成果近千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28项。丰硕的成果为学校开展技术转移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开展联合开发,帮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十五”期间教育部与宝钢、鞍钢、武钢、首钢共建北京科技大学,学校与首钢、首创纳米等40余家企业共建了联合研发中心,与2000余家企业开展了联合研发。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经费从2000年的1亿余元增长到2005年的5亿余元,帮助企业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科技问题。

  加强与科研院、高等院校之间的结合和资源集成,加强社会公益科研体系建设,形成一批高水平的、资源共享的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基地。学校与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北京有色研究总院、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等机构发起成立了国家新材料工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与国内100余所、国际5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在新材料、冶金等领域共建了研发平台。

  加强军用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十五期间我校共承担军工项目90余项,产生成果数十个,2006年初我校通过了“军工产品ISO9000认证”。

  加强区域创新能力的支撑和区域间的技术转移,北京科技大学利用自身的科技创新优势与北京市开展广泛合作,“十五”期间与360多家企业、累计合作项目510多个,合作经费1.2亿元,获国家及市级奖励30余项,与北京市教委、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工促局、乡镇企业局、海淀、延庆、宣武、顺义等政府部门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北京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中关村科技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凝聚了140余家从事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中小企业。

  (一)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十二五”以来,兵团获得国家、部、省等科技成果奖53项。培育出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52个,其中玉米新品种18个,大豆新品种11个,向日葵新晶种9个,小麦新品种10个,棉花新品种19个。此外,还研制出先进实用技术120余项,多项技术成为全兵团的主推技术,其中,“新陆早33号”和“新陆早42号”等棉花品种成为国家农业部推荐的主推品种。

  (二)科技示范推广取得明显成效。兵团科技服务工作的实施,加速了农牧业新品种、新机具的引进和推广步伐,使药剂拌种、地膜技术、模式栽培、全层施肥、精量播种、节水灌溉、种子包衣、化除化控、大马力农机具和奶牛养殖等320多项实用新技术和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得到了人面积应用,累计推广各种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面积达650万亩,良种普及率达到100%,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80多亿元,加速了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推广的步伐,为兵团团场的科技进步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科技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十二五”以来,兵团已具有国家博士后工作站、国家节水试验基地、国家棉花工程中心良种繁育基地各1个;拥有绵羊育种、节水灌溉、农产品监测、农业信息化等4个国家挂牌重点领域,是国家优质棉良种繁育基地;同时通过科技项目和技术合作共建了一批“可学、可看、可推广的科技示范基地和试验站,如兵团农十师184团高纬度棉花示范基地、兵团农七师130团农作物(棉花、小麦、玉米)示范基地、兵团农五师87团葡萄示范基地、兵团农九师170团沙棘示范基地、兵团农二师库尔勒垦区农业科技园区等,有效地带动了区域的农业发展。

  (一)加强组织协调,创新服务机制。一是与兵团相关的师、团场组成了科技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双方组成联合工作组定期检查科技服务工作进展;二是实施了“双向选择、合同管理、利益共享”的科技服务的“组织管理”机制,推动科技与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促进了科技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结合兵团团场生产实际,集成农牧业新技术,实施了以科技示范带动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的工作模式。

  (二)创新科技服务工作模式。创新成果转化模式,是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用的农业技术尽快被团场职工掌握的有效途径。创新和完善了科技服务的“工作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和开展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模式。促进了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加强团队建设,促进成果推广近年来。兵团通过组织“科技服务专家团队”通过深入服务团场,与广大干部职工、技术人员加强沟通交流,瞄准地方优势特色资源开发,针对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加速企业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壮大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围绕兵团实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工作要求,大力加强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为主体的科技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积极推动兵团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

  (一)以“科技人员团场服务”为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根据兵团区域主导产业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资源优势,主导产业全程服务,科技服务与技术推广密切结合,多种形式帮助团场发展生产,为兵团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提供全方位、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与服务。采取科技服务专家“长期驻点服务”与技术咨询专家“短期咨洵”结合形式,实施和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专家团队”为主的科技服务和技术成果推广模式。

  (二)依托科技资源优势和技术支撑,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创新。立足兵团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在农业节水、农业机械装备研发以及细毛羊新品种培育、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优势,加大种植业、养殖业和园艺业三个“十大”主体技术的推广力度,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升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三)以科技项目做支撑,积极培育科技服务创业示范基地。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要与农产品基地建设相结合,与新品种和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相结合。围绕兵团农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布局、发展现状,结合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的科技需求,利用科技项目的实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建设特色明显、有规模、有效益、无公害及绿色的农、林、牧等科技服务示范基地,发挥科技示范基地在区域问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兵团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加强组织管理,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完善服务管理,不断探索科技服务人员工作的组织管理方法;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人员考核评价体系管理,对科技服务成绩突出、效益显著、对生产带动作用明显的科技服务专家团队、科技服务人员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同时,对达不到考核目标者,要及时进行调整。逐步形成一套操作性强、规范化的科技服务工作管理制度。

  [1]曾业松.科特派制度创新的实践指导意义[J].中国农村科技,2009(4):29―32

  1、利用各级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来加强重视科技事业,从而营造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氛围:一是今年上半年我区继续开展20*年度镇(街道)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二是积极参加全省开展创建科技强区活动,确保*年达到科技强区指标的各项要求,07年通过省“科技强区”验收。三是召开了规格高、规模大、氛围浓和效果实的全区自主创新动员大会。区委书记殷乐人同志作了自主创新动员大会的讲话,全区包括四套班子领导在内400来人参加了会议;出台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若干规定》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关于创建科技强区的实施意见》;这次大会的召开,一方面为科技自主创新造了势,另一方面,在政策措施、资金投入、人才建设等方面为自主创新落实了保障机制。应该说,这次大会的召开,为推进我区自主创新工作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四是*年我区顺利通过了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并受到市领导的好评,并被评为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省委办发[20*]50号)。

  2、加大科技宣传力度,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大力开展农村科技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不断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展青少年科教活动。以科技活动周为契机,设立科技宣传栏、编印画册,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通过政府、企业、科技人员、青少年互动,提高全社会对推进科技创新环境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全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

  3、不断提升科技人员的政治地位,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科技人才的良好氛围。科技人员的无私奉献,为我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提高科技人员经济和政治待遇,对全区民营企业中的正高级职称科技人才给予每月100元的补助;并为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政治热情,区委、区政府在本届区政协安排科技界委员12位,全市唯一的一位科技界省人大代表也在我区,全社会重视科技人才的浓厚氛围逐步形成。

  1、加快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科技工作,制订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组建研发中心。上半年,全区已认定企业研发中心36家,5家民营科技企业申报区级科技研究开发中心,4家企业申报省级科技研究开发中心,有力地提升了我区民营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和水平。

  2、发挥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作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改变我区*养殖规模小、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增产不增收的状况,区委、区政府专题研究省级*养殖科技园区建设,成立了以张纯一区长为组长、多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该园区面积3万亩,以科研、种苗培育引进、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出口、休闲旅游为主导产业,省级(*)*养殖科技园区孵化器占地300亩,围绕“引种育种、水质检测、水产品质量检测”三个中心的建设,发挥孵化器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示范和辐射的作用。目前,该孵化器已引进开发新品种8个;完成了16个省、市级无公害水产品地方标准的制订;承担了10余项省、市、区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取得了2项省、市科技进步奖;已向当地养民提供大规格文蛤苗种约1888、5万颗,目前塘内尚有文蛤、菲律宾蛤仔、美国硬壳蛤等各种贝类苗种2亿多颗;并开展多批无公害养殖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养殖户313人。该孵化器于今年4月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的验收,得到省科技厅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认为该孵化器对浙江省特别是*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科技示范和辐射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3、增进科技合作交流,构筑科技合作平台。为增强我区科技创新能力,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区委、区政府多次专题研究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事宜。通过引进科技人才和加强与大院名校合作,使企业认识到要在激烈竞争中获胜必须依靠科技,自觉建立内部研发机构,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力度,部分企业还组建了科协,科技人员的待遇不断提高,有力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一是认真搭建和浙江大学的合作交流平台。二是积极引进了中科院上海分院共建创新载体,着手解决我区环境污染、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1、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高科技产出率。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提升,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市*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若干规定》、《关于创建科技强区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鼓励民营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今年上半年新增确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目前,*共拥有科技型企业150多家,其中部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全市19家)、省级28家、市级37家、区级53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

  2、实施科技计划项目,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增强我区科技创新能力,认真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广泛发动企业申报国家、省和*市科技计划项目。支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对列入国家、省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的项目,部级重点新产品计划和省级新产品计划的产品,通过验收和鉴定后分别给予部级的8万元、省级的2万元科技经费补助。通过申报各类科技项目,有效地促进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的提升。

  3、实施专利战略,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一是开展专利奖励与扶持工作。20*年我区安排专利奖励经费50万元。积极参加优秀发明专利评选活动,对优秀发明专利给予5万元的奖励,对获中国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每件分别给予2万元和0.2万元的补助。对本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获国外发明专利授权和国外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的,分别给予6万元和2万元的资助;列入国家、省、市专利示范企业分别给予15万元、8万元、5万元的资助。同时,我局在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评审过程中,对含有专利技术的科技项目进行优先支持,经费上予以重点倾斜。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宣传活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期间,我局在永中街道开展上街集中宣传活动,通过悬挂知识产权宣传画、分发知识产权小知识手册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宣传知识产权知识;同时,深入科技企业,向技术人员分发宣传资料,提高他们的知识产权保护、维权意识。三是鼓励企业申报各级专利示范企业,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目前,我区共有2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4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通过专利示范企业的申报工作,鼓励企业建立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奖励措施以及相关的管理办法,规范了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四是开展专利维权活动。我局通过*区公安分局驻*区科技局知识产权联络室热心地为被侵权企业出谋划策,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维权方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1、深化改革,科技管理上了新台阶。建立科技项目立项“三审一公开”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科技管理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按照项目调研、专家实地考察、专家综合评价、区重大项目审定小组审定等程序强化科三经费科学管理,合理安排科技项目。启动科技重大项目申报实施;同时,加大对部级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并根据我区科技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制订了新的科技政策,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把科技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2、加大投入,区域科技有了新进步。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前瞻性和风险性,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技三项经费比例和数量大幅增加,从2000年占财政总支出的2%到20*年的3.5%,同时带动社会经费的投入,带动企业投入4亿元,信贷资金投入达到1.5亿元,新增产值95亿元,利税1.8亿元,较好地发挥了政府科技资金的“四两拨千斤”导向作用,形成了以政府资助为引导、企业自主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信贷投入为支持,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

  想要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要对现代化的农业科技进行创新。但当前,在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却面临着很多突出问题,严重限制了我国农业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所以,不论从国家还是地方层面,要充分重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并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当前,我国还没有比较完善健全的科技创新体制,这就导致虽然当前有很多与农业相关的现代化科研成果,但是这些科研成果并未得到有效的转化,也不能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得到有效的应用。也就是说,这些农业科技成果对于农业的实际贡献率是比较低的。虽然在近些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却存在很大的差距。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对于农业产业的发展,却过于重视产出,对于农业科技的投入十分不足。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农业科研机构缺乏足够的经费,不仅限制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导致很多专业领域的人才流失,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极快,直接导致农业区流失了大量的青壮年人才。另外,很多农业区内缺乏比较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而大部分都是极为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情况,农民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联系与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而如果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想要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存在极大的难度。另外,这种分散性的经营劳作模式,不仅导致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本的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农民的风险在不断提升,直接影响了新型的农业创新科技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与应用。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技创新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科技兴农政策的落实,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目前的实际投入与农业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且不能有效满足农业科研的实际需求。在此背景下,想要有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力度,就必须要加大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使相关科研机构具有充足的资金来留住农业科技领域的高素质人才,这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同时,还应有效优化资金的使用结构,才能有效提升资金利用率。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发展才能实现。所以,想要有效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力度。首先,需要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提升,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有效提升[2]。其次,应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革,使农民群众充分了解当前最新的科研成果,并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最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也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存在的。在信息时代,想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发展,就必须引进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与提升,离不开具有较强专业知识与良好综合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首先,要有效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并加大培训力度,从而保证能够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科技人才加入农业科技创新队伍中,为农业科技创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3]。其次,应增加科技推广人才的数量,仅仅研发出农业科技成果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发挥科技成果所有的优势。而拥有良好推广能力与经验的科技人才能够将更多先进的农业科技推广给农民朋友,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应用率。

  在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与要求也在持续提升。而加强对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相关探讨,对于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于农业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引进、加大农业科研的有效投入等,均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1]韦燕萍,陆宇明,梁明柳,等.加强区域农业科技合作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J].农业科技管理,2011(1):29-32.

  [2]王劲松,王和平,张富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J].农业科技管理,2011(5):81-83,86.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