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牛娱乐新闻

专访深圳高新投集团董事长刘苏华: 精耕细作大湾区市场 优化“专精特新”科技企业投资布局

Writer: admin Time:2022-11-24 Browse:122

  近期,国家知识产权局表示,将鼓励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探索,鼓励在符合条件的地区推行“深圳模式”等可复制可推广的知识产权融资模式,匹配轻资产、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

  作为知识产权证券化“深圳模式”的开创者,深圳市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深高新投”)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苏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时表示,“知识产权证券化‘深圳模式’已成功运行三年了,已陆续为489家企业提供金额超过79亿元的融资支持。该模式下,企业融资的核心在于企业核心知识产权的价值及自身的经营运行状况,摆脱了传统金融机构依赖不动产等实物抵质押,实实在在解决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的问题。”

  深圳市高新投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12月,为深圳市属国有企业,是国内最早设立的专业担保机构之一。

  作为全国首家实施“投保联动”(投资与担保联动模式)的公司,深高新投提出“与战略新兴企业一起价值长跑,坚持长期主义”的观念。深高新投累计服务中小企业达到72000多家,也陪伴了很多企业“由小到大”并在境内外公开挂牌上市。

  相关资料显示,深高新投累计已实地走访、服务深圳市“专精特新”企业 2300 余家,累计支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金额已达133亿元。

  近年来,深高新投大力推进创新业务模式,打造国内“投保联动”第一品牌。刘苏华指出,面对当下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深高新投将秉持“为创新者赋能”的理念,大力推进创新业务模式,聚焦高科技领域,打造国内“投保联动”创新服务模式,全力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21世纪》:在您看来,担保机构相比银行等其他金融服务机构,在行业里起到了哪些作用?

  刘苏华:相较于银行等其他金融服务机构,担保机构的主要作用在于信用增进及融资可得性,担保机构可以帮助更多轻资产的企业获得融资。一般而言,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较为依赖抵押物,对于轻资产、无抵押物的企业风险判断颇为谨慎,而担保可兼容多种保证方式,帮助这类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担保机构还可以承接部分政策属性的普惠任务和企业培育计划,如绿色金融、“专精特新”、首贷企业、创业型企业等。

  2018年民营企业遭遇流动性冲击时,深高新投成为深圳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四个千亿”计划的主力践行者,积极帮助企业缓解压力、走上正轨。疫情之下百业待兴,深高新投承诺存量业务不压降,积极沟通银行等金融机构做好续贷工作。2022年,应政府要求,更是在行业内将担保费降至最低点,小微企业担保费已低至0.6%,仅此一项,已为企业减免担保费近亿元。

  此外,深高新投还承担着金融系统中的重要风险缓释工具作用。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一环,担保机构承担着风险缓释和系统性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能。

  《21世纪》:今年是您加入深高新投的第22年,在这22年中您最有成就感的事是什么,是否有哪些遗憾?

  刘苏华: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我们始终坚守初心,与广大科技企业穿越风雨,共同成长。1994年深圳在国内首开先河,市委、市政府牵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为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设立的“高新投”,就是我本人所任职的公司。

  从最初的1亿元资本金起步,深高新投始终坚守服务科技企业发展的初衷,始终坚持“政策性定位+市场化运作”发展定位,坚定地扮演党和政府经济政策“落地抓手”和“放大杠杆”角色,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壮大。

  目前集团净资产超230亿元、总资产达415亿元,累计为超67000家企业提供8856亿元担保服务。

  尤其2017年以来,不管是经济形势有所震荡,还是突发疫情严峻冲击,深高新投迎难而上,始终坚守政策担当,积极履行国企社会责任,支持与陪伴广大中小企业共克难关,茁壮成长,我本人深感自豪。

  如果要说有遗憾的线至今,深圳的城市发展沧海桑田翻天覆地,深圳科技企业的成长乘风破浪巨人崛起,深高新投深度受益于深圳创新沃土滋养,感恩于广大科技企业客户信赖认可,也有了百倍成长。但我们难以骄傲,比之同时代的最优秀企业,我们的市场地位和影响力仍有不足。

  比亚迪1995年创办,深高新投分别在1996年、1997年、1998年、2020年为比亚迪提供200万元、750万元、900万元、4000万元的担保贷款,累计近6000万元金融服务支持,但遗憾错过比亚迪股权投资合作机会。

  最大的机遇永远是时代的机遇,伟大时代激励我们以更大热情和信心深度扎根科技创新领域,服务更多优秀的企业成长壮大,同时也实现自身成长。

  《21世纪》:您认为什么风险对于担保机构来说是最致命的?深高新投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是如何规避风险的,有什么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

  刘苏华:担保行业普遍存在“高风险、低收益”的困境。2021年度全国融资担保行业代偿率2.06%,行业净资产收益率2.78%。近年来政策性业务担保费率持续下降(小微企业担保费率可低至0.6%/年),担保机构的收益率有继续下降的趋势,考虑到担保放大倍数,一旦业务风险集中爆发,担保机构的持续经营能力将受到很大的考验。

  深高新投27年来一直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方法论”。首先,担保行业要加强宏观研究,抬头看路,并结合机构现状,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同时,要不断强化“收益覆盖风险”的理念,坚持政策性定位、市场化运作。其次,担保机构要扎实尽调、务实审核,提高风险识别能力,提升人才队伍素质。最后,担保机构还要积极应对风险,创新化解风险方式,打造良性风险文化。

  《21世纪》:您认为深圳城市特征的优势在哪里?如果让您用三个词语来形容深圳中小微创新科技企业所处的环境,您会选择什么词?

  刘苏华:深圳是以创新创业、高新技术为鲜明标签的城市。深圳超过两万多家的国家级高新投技术企业中,几乎95%以上都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比重较小,这是深圳特色,也是历史的选择。得益于深圳创新沃土的滋养,深圳中小企业的平均质量在全国也是遥遥领先的。

  深圳中小微创新科技企业所处的这种环境,我认为可以用“奔涌着的企业家精神”、“看得见的手”、“服务型的国企”三个词来形容。

  奔涌着的企业家精神:“深圳的特产是企业家”。深圳的创新活力主要体现在层出不穷的优秀企业及企业家,企业家是深圳“开拓、勤勉”拓荒牛精神的生动载体,企业家是深圳“敢想、敢拼”创新进取精神的鲜明代表。

  看得见的手:深圳政府对企业经营有个特点,就是打造良好营商生态,做好润物细无声的服务,企业不需要时不打扰,确有需要时,又高效快捷、勇于担当,不推脱不畏难,多为企业干实事,帮企业解决实际困难。2018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国内首开先河,大手笔推出了“四个千亿”计划,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在同期各省市的民企纾困中,行动早、落地快、惠及面广、见效显著,深高新投很荣幸在其中扮演了主力践行者的重要角色。

  服务型国企: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国资秉承公共性、基础性、先导性功能定位,伴随深圳的城市发展而壮大。深圳国资在服务民营企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成长、活跃城市经济生态上做了很多首开先河的创新。早些年的深高新投、深创投、深圳担保是全国范围内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服务科技企业发展的先行者和佼佼者。近几年,深圳市政府还陆续出资成立了鲲鹏资本、深圳天使母基金、深圳重投集团等国有企业,在早期创业、重大攻坚产业项目上,以政府有形之手弥补纯市场化机制的失灵或投入不足,助力形成了深圳富有特色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国企与民营经济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发展。

  《21世纪》:您认为什么样的企业适合投保联动?您最看重中小创新型科技企业的哪些特质?在您看来,担保机构挖掘和评判中小微企业价值的角度和创投机构的角度有不同吗?

  刘苏华:我们一直坚信,信任和陪伴能够穿越时间周期,享受价值红利,因此深高新投在业内首次提出“投保联动”概念也正是基于此理念。适合开展“投保联动”的企业,一定是符合政策导向,具有真正科技含量的企业。这类企业成长初期往往因为研发资金短缺,且企业技术上具有难以理解性,导致较难从直接融资市场获得资金,因此深高新投先以担保作为切入点,为企业提供增信,陪伴企业成长,同时在成长过程中扶一把帮一把,不断加强对企业的理解,一旦判断企业具备成长性且在技术产业化拐点,深高新投将以股权支持等综合性服务加大扶持力度。

  我们常说选企业最关键的就是选对行业、找对团队,因此我最看重中小创新型科技企业的特质包括:行业是否符合国产替代大逻辑,是否具备上行周期;企业解决的问题是否有价值,能否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团队是否有专注力,有无合作精神等。

  担保机构和创投机构在挖掘中小微企业价值方面是有差异的。典型而言,担保机构是相对短期的固定收益业务,因此更关注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更重视下行风险的控制。创投机构从事着眼长期、收益浮动的股权业务,更关注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更看重上行弹性空间。

  深高新投自从1994年成立以来,一直坚持服务高新技术企业,在具体业务中“用投资的眼光做担保”“以企业发展预期作为判断依据”,注重发掘企业的技术门槛和硬实力,打造了自身多元化金融服务机构的独特业务实力。

  《21世纪》:知识产权证券化“深圳模式”已成功运行三年了,这期间给深圳的中小微企业带来了什么改变?您认为应该如何更快地将“深圳模式”在全国进行推广?

  刘苏华:从2019年运行至今,由深高新投开创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深圳模式”已陆续为489家企业提供金额超过79亿元的融资支持。该模式下,企业融资的核心在于企业核心知识产权的价值及自身的经营运行状况,摆脱了传统金融机构依赖不动产等实物抵质押,实实在在解决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的问题。

  向全国更快推广知识产权证券化“深圳模式”,我们认为金融机构需要调整审批额度的关注重点,将其重点从实物抵质押物转移到基于企业自身知识产权的发展价值;同时应当加大政府政策补贴力度,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助力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进行融资。

  《21世纪》:深圳有着层出不穷的优秀创业公司和企业家,您觉得以深高新投为代表的担保机构,应该如何赋能帮助大湾区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走出特色之路?

  刘苏华:在国家经济运行中,中小企业有着“五六七八九”特征,贡献50%以上税收、60%以上GDP、70%以上技术创新、80%以上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企业数量。

  从1994年成立开始,深高新投就坚定自己服务科技企业发展,需要有区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差异化业务逻辑和思路——偏好主业清晰、持续耕耘、技术实力突出的细分行业领先企业,而不在乎规模大小;支持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厚积薄发的专家型企业家发展,而不拘泥于短期财务盈利表现。目前深高新投客户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超过80%,融资担保贷款中纯信用比例超过60%,探索出一条担保机构差异化、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未来,我们将把更多资源聚焦到更具发展前景,同时优势突出的细分领域,继续坚持“专精特新”的业务服务特征,通过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纯信用贷款和“投保联动”等综合服务产品矩阵,帮助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实现“专精特新”定位,实现更可持续成长。

  《21世纪》:深高新投目前已经构建全国市场化布局,在全国各地成立了多家分公司和办事处。在您看来,跨区域以及全国性的经营给深高新投带来怎样的机遇?面对其他地区不同于深圳的生态环境,开展主要业务时有着什么样的挑战?

  刘苏华:投融资中有两个关键难题,获客难与决策难。深高新投以往基于工程保证担保业务已在全国进行市场化布局,在全国各地成立了多家分公司和办事处。全国布局有获客来源优势,决策在集团集中决策,通过强大财务、法务、行业研究中台来降低决策风险。

  股权投资业务与融资担保业务相结合,是深高新投有别于业内其他担保公司的创新性模式。深高新投充分利用“投保联动”先发优势,同时拓展独立投资渠道,实现从自有资金投资到“自有资金投资+管理社会资金”相结合的转变。

  下一步,深高新投将充分利用自身全国布点完善和融资担保国资同行的互信优势,继续开发长三角、环渤海、成渝、福厦等重点区域“专精特新”科技企业投资机会,进一步优化投资布局。未来三年,深高新投目标是成为国内“投保联动”的第一品牌,以及全国最受创业者认可的创投机构之一。

  《21世纪》:未来 3-5年内,在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方面,工作重点会放在哪里?

  刘苏华:进一步提升中小微企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是深高新投的发展目标。“深度”是指被扶持企业全生命周期,从初创期、成长期到成熟期,深高新投将为其提供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综合服务方案。“广度”则是指在扶持企业数量方面,精耕细作深圳及周边大湾区市场,并利用好自身全国布点完善和融资担保国资同行的互信优势,为更多中小微企业做好金融支持。

  未来,深高新投将持续保持小微普惠融资担保金额稳步增长,持续扩大中小微企业覆盖面,持续提升业务服务体量。具体措施包括:开拓批量担保业务合作银行,不断做大批量担保业务规模;优化智能风控,早日实现小型项目全面线上化审批,优化放款流程,提高项目落地效率;用好“投保联贷”,对已投资客户给予足额支持。

  此外,深高新投还将运用多年来在深圳积累的丰富业务经验,继续深耕深圳,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缓解深圳市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为深圳融资担保体系完善和普惠金融建设贡献力量。

  刘苏华:近年来,国家主管部门围绕监管制度、强化激励引导和规范行业发展,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在不断优化。

  总的来看,行业机构总量逐年在减少,随着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逐渐完善,国有控股融资担保机构占比持续提高。

  行业机构资本规模增长,资本实力不断增强,总体业务规模也是呈增长态势。其中,普惠业务增长显著,截至2021年末,全行业支持小微企业、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担保业务占在保余额比例超过40%。

  但同时,受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大小微企业主体资金流明显不足,融资高风险特征进一步显现。伴随融资担保业务的规模扩张,融资担保行业机构当年新增代偿金额和年末代偿余额均有所增加并逐年创新高。

  为促进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题,各地融资担保机构纷纷出台展期续保、减费让利等方面工作举措,多数政策性业务担保费率已降至1%以下,部分机构还推出免担保费产品,少数机构担保业务收入一时难以覆盖各项支出和业务风险,可持续经营压力加大,担保行业的自我造血能力和可持续经营能力备受考验,在此情况下,优质、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的挽留和培养也将经受挑战。

  《21世纪》:作为创投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深高新投基金培育工作近年来成效凸显,受到关注,我们注意到深高新投基金谱系正加速落地,是否会持续赋能深高新投创投业务?

  刘苏华:自2016年,深高新投明确“信用增进+资产管理”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后,就通过“扩大自有资金+搭建基金群”,以“投保联动”为主要抓手,按行业、区域分布进行系统化布局,成效显著。

  目前,深高新投在管基金18支,总规模超过百亿元,集团旗下人才基金、致远基金、怡化基金、成都基金等屡获投资人认可,陆续完成二期募资,初步形成“深高新投”基金品牌。深高新投现已形成百余人的专业化投资团队,覆盖了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华北、华中、西南和西北等主要经济省份,年投资规模从2019年之前的数亿元攀升到2021年的近30亿元。

  与其他基金相比,深高新投在管基金有鲜明的特点。首先是出资人拥有产业资源。典型如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大股东,他们除了资金外,还拥有难能可贵的市场资源、渠道能力、前瞻视角,能够为项目决策和项目发展赋能加持。这个能力不仅对基金重要,也会直接惠及深高新投自营资金板块创投业务。

  其次是专业化聚焦。我们希望服务“专精特新”客户,深高新投创投业务自身也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我们基金有的向物联网、半导体、新材料等不同专业领域倾斜,可以形成在细分领域的品牌获客优势,与我们相对广覆盖的自营创投板块形成差异化格局。

  最后是愿景一致,共同发展。我们坚持与先进产业、优秀企业为伴,将资源投放到真正能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我们的基金群与创投业务已经形成了持续互动、共同发展的良性轨道。

  《21世纪》:未来,深高新投将为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成长企业的发展提供哪些帮助和支持?

  刘苏华:作为深圳市属国有企业,深高新投将继续不断优化产品服务能力,推动批量审批产品和流程机制,在稳步控制整体风险、单一授信规模前提下,探索将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成功经验推广到“专精特新”“新能源”“5G新基建”等多类领域,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推动金融精准滴灌支持实体经济政策目标落地。

  与此同时,深高新投着力提升服务质量,精准发力,不断扩大对新兴前沿技术领域、优秀初创企业(家)的覆盖,增加有技术门槛、有发展潜力、有想象空间企业服务家数,既为集团投资业务发展储备更优质客户基础,同时也为经济转型升级贡献国企力量。

  深高新投将深度围绕市政府“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精耕细作深圳及周边大湾区市场,充分利用好自身全国布点完善和融资担保国资同行的互信优势,开发长三角、环渤海、成渝、福厦等重点区域“专精特新”科技企业投资机会,优化全国投资布局,进一步打造产融深度结合的全国一流金融服务集团,助力创新创业加速成长。

三牛娱乐新闻

CONTACT US

电话:400-123-4567

Email: admin@baidu.com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88888888